广州某某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欢迎您!

安东·尼尔曼:欧洲跟在美国后面围堵中国说好的“战略自主”呢?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5-31 22:44:08    浏览量:

  在刚刚过去的G7财长峰会上,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Bruno Le Maire)也和美国一样,唱起了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并呼吁G7必须团结起来,欧洲也必须团结起来,欧洲必须申明自己的经济力量。

  在鼓吹中国产能过剩这件事情上,欧洲还是跟随了美国的脚步,这让马克龙近日在访问德国时再三强调的所谓欧洲战略自主多少有些讽刺。

  美国对大量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这可以说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中最大的事件,甚至可能超过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和2021年的集装箱危机。这标志着美国基本上放弃了自由市场原则,转向了贸易保护主义。

  现在,这场贸易冲突可能会在另一条战线上继续打响,中欧贸易冲突已经一触即发。来自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电动汽车)正在迅速进入欧盟市场,欧洲正在考虑学习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欧洲此举不仅有着经济上因素,其背后的政治意义更是非同一般。面对欧洲的举动,中国是否应当予以重视?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行为并不是突发奇想,事实上,美国针对中国经济的集中挑衅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但直到靴子最终落地,都很少有人相信美国真的会如此疯狂。

  拜登政府在上台后,承诺恢复正常的国际经贸秩序,即恢复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自由贸易。尽管话说的很漂亮,但很明显,特朗普执政期间采取的大多数针对中国的不友好举措没有被所逆转。然而,人们预料到了拜登政府会继承特朗普时期的对华政策,但人们并没有预料到,他们会如此地变本加厉,看看5月14日宣布的加征关税的规模就知道了:

  本次美国加征的关税带上了禁止性义务的条款,其管控之严密和政治色彩之浓厚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以往,美国为了所谓大义,大多数经济政策都会以某种方式与绿色能源及相关领域关联上。但这次有所不同,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美国甚至准备以牺牲绿色转型计划的实施为代价来打压中国。

  这表明美国在经济领域对中国的敌视达到了新的高度。最近有消息称,宝马从中国四川经纬达科技集团向美国进口了约8000辆装有电子元件的Mini Cooper汽车。美国人立即对使用这家中国公司服务的西方汽车供应商采取了行动,其中还包括捷豹路虎、沃尔沃和大众。他们的所有相关产品都被检出并隔离,警方在港口扣押了数千辆汽车。

  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是许多西方国家的榜样:它的行为往往会被其他西方国家效仿或认可。美国人一度力推普遍自由贸易的理念,但现在他们大兴保护主义之风,这种风气在美国的推行下已经开始蔓延。比如欧盟,已经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考虑对本国市场上的中国产品征收与美国类似程度的关税。

  当地时间2023年9月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2023国际车展上,参观者在观看中国汽车品牌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图源:视觉中国)

  欧盟想要挑起中欧贸易冲突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欧盟及其工业由于俄乌冲突的爆发和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而遭受了巨大损失。失去俄罗斯廉价能源导致欧洲工业生产成本增加了百分之几十,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就深受其害。

  其次,自新冠疫情以来,欧盟工业的生产端得到了中国需求端的大力支持。多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采购欧洲设备和工程产品,目前看来这种情况还将继续下去,因为中国市场的需求几乎是一个无底洞。但事实上,中国和中国企业更多的是为了未来而购买,其进口欧洲产品的目的是便于学习技术、促进竞争,使自己的产品能够替代从国外(包括欧盟)进口的产品。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在2023年就已经初步显现了出来,当时欧洲对中国的出口突然下降了3%,进口下降幅度更大,中欧贸易差额仍处于比较大的负值区域,这是欧盟喜欢在中欧贸易中强调所谓公平的核心原因。

  以汽车行业为例,欧盟也想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复刻当年欧洲汽车的生产奇迹,结果却给欧洲的汽车生产带来了严重问题,欧洲本土车企很难与便宜得多的中国汽车竞争。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技术抵消了欧洲几十年来在技术和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到2023年底,欧洲市场上销售的20%电动汽车都是中国制造。2024年这个数字应该会达到25%。此外,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到2027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将翻倍至50%。这样的可怕前景令已经深陷泥潭的欧洲车企感到恐惧,有些欧洲车企甚至与中国车企建立合资企业,想要以这种方式延缓自己的衰落。

  摆脱这种局面有两种方法:要么欧盟放弃在电车领域与中国竞争这个不太现实的野心,继续在自己的优势区位燃油车领域深耕,要么尝试高立关税壁垒,进行贸易保护。要有效保护欧洲车企,欧盟需要对中国汽车产品征收至少25%的关税。只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和混动车才会比欧洲车企生产的汽车更贵。也有人认为必须要把关税加至55%以上才行,但无论是25%还是50%,都比目前10%的关税水平要高得多。

  显然,欧盟倾向于选择第二条路:贸易保护。除了声称中国对电动汽车的补贴不公平外,欧盟还声称要对中国的太阳能、风力发电场、铁路、医疗设备等行业发起贸易调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于今年5月6日与中国领导人会面后扬言,中国未能提供公平的市场准入,因此欧盟要对中国实施一系列贸易限制,要对中国使用一切能够使用的贸易工具,以履行让欧盟成为全球舞台上更具影响力的政治参与者的承诺。

  这反映出欧盟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冯德莱恩威胁对中国采取限制性贸易措施,可能会使中国与欧洲市场的联系受阻,并可能导致贸易冲突爆发。但在欧盟官员的口中,这是欧盟在采取措施让国际贸易恢复公平。

  欧盟竞争事务主管维斯塔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认识到了中国在耍花招。知道自己被耍了,就意味着要小心谨慎,采取更好的行动。包括前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在内的欧洲官员认为,中国的贸易违规行为是过去20年来困扰欧洲和美国的最大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核心。缺乏国际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并导致选民反对民主价值观,德拉吉在一次演讲中公然表示,他们理所当然地予以反击。

  欧盟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与美国保持一致,旨在共同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以加强施压的效果。所谓产能过剩和不合理补贴的议题,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访华期间提出的。她称中国的产能过剩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并说美国不会放弃任何可能,会使用包括加征关税在内的一切手段,以阻止中国商品的涌入。

  随后,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访华期间也说中国必须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并要求中国进一步优待西方企业,称竞争必须公平。我们不赞成普遍实行关税、配额等制度,因为最终,如果贸易措施不够明智和周到,往往会弊大于利。德国气候国务秘书斯文在欧盟能源部长会议上表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太天真。

  一唱一和,步调一致,目的明显。显然,欧盟和美国此番炒作所谓的不公平竞争问题,其政治操弄、打压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意味极为明确。

  欧盟和美国之所以要炒作所谓的不公平竞争,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本土产业正在逐渐失去竞争力。

  清洁技术领域是欧盟最热衷的领域,贸易保护倾向也最为明显。从电动汽车到太阳能电池板,欧盟企业在这些行业上的竞争力通通被中国同行超越,甚至远远甩在了身后。竞争力不足的新现状引发了欧盟的焦虑情绪。

  过去十年,中国已成为清洁技术市场的主导者,相关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中。以风能行业为例,在优良的行政治理、较低的零件价格和集群效应的支持下,中国企业能够以比欧洲和美国同行平均低20%的价格销售其产品,去年欧盟在这一领域的对华贸易逆差为4.62亿欧元。

  中国企业仍然是欧洲最大的商品供应来源,占2024年前四个月欧洲进口量的22%左右。欧洲对中国的依赖尤其高,尤其是在欧盟实现能源转型所需的商品方面,例如,欧盟五分之四以上的锂离子电池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中国对欧盟的投资更加引人注目。过去十年的巨额投资使中国企业在欧洲基础设施领域占据了稳固的地位,中国投资了欧洲的许多港口、电网(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和海底电信电缆(例如连接巴基斯坦和法国的和平电缆)等重要基础设施。过去三年,随着中国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高质量项目上,尤其是清洁技术,中国在欧洲的投资有所放缓。然而,中国对欧投资仍然总体稳定,2024年前两个月,中国对欧盟新增投资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7.4%。

  竞争力的失位让欧盟重新拾起了贸易保护的大棒。去年,欧盟提出《净零排放工业法案》这一法案,旨在确保欧盟40%的清洁技术需求在其内部生产,其重点显然是试图与美国根据《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巨额支持计划相抗衡。自那以后,欧盟的重点又转向到了中国,比如,其在《新西兰投资法案》中插入了许多限制性条款,以确保中国企业更难在欧洲竞标可再生能源的相关项目。然而,拒绝廉价的中国清洁技术让欧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不利于其实现在本十年内将碳排放量削减55%的低碳野心。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盟的高新产业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欧盟电动汽车或芯片等产业可能会遭遇与光伏产业类似的命运,自十多年前对中国光伏展开反垄断调查以来,欧盟光伏企业不仅没能拿回市场影响力,反而完全失去了和中国光伏企业进行竞争的能力。现在,中国掌握了全球90%的的光伏产能。

  光伏产业是今天欧盟汽车产业的一个缩影。欧盟竞争不过中国的产品,而电动汽车无疑是欧盟竞争力失位中最突出的表现。由于美国市场的不开放,中国车企特别致力于开发欧洲市场,这加剧了欧盟的保护主义情绪。对此,欧盟又是高设贸易壁垒,又是在准入标准方面百般刁难。但中国汽车还是在欧盟中拿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再次证明欧盟保护主义的根源在于欧洲车企失去了价格和质量方面的竞争力。

  面对中国的有力竞争,欧盟的焦虑情绪日显。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此前表示,已有足够证据表明,从中国进口的新型电动汽车获得了中国政府的补贴,获得补贴的方式包括直接转移资金、减税或以低于市场价格销售公共商品或服务等。这表明欧盟可能会在7月前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临时关税,并在11月前做出是否正式加征关税的决定。

  近期,欧盟还使用了一项新工具:外国补贴法规,来打击中国企业对保加利亚铁路竞标以及罗马尼亚太阳能园区的竞标。此外,欧盟还宣布要对中国参与西班牙、希腊、法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风电园区项目的竞标展开初步调查。

  中国将中欧之间的摩擦定义为贸易矛盾而非结构性矛盾,但欧盟显然并不这么看。

  欧盟对中国保证对外开放的政策一直不满意。在经济方面,欧盟对中国提出的主要指控是超过2000亿欧元的贸易逆差,他们称这是由于欧洲商品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以及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和其他产品的补贴让中国商品涌入欧洲所造成。

  2024年5月初,在中国领导人访法之际,中欧的最高领导人实现了中欧最高级别的面对面会谈。但随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警告中国,称欧盟拥有保护我们市场的可用工具,特别是准备采取措施限制中国进入欧洲医疗设备市场。

  欧盟的前车之鉴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特朗普在2018年一手造成了中美贸易冲突,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如果欧洲决定发动类似的战争,它将面临同样的结果。中国制造业的成功不是与补贴挂钩,而是与中国产品的效率和竞争力挂钩。

  现在的形势表明,欧盟已准备好采取新的行动制衡中国。后续欧盟还会公布新的经济安全战略,该战略将继续强调保护关键行业,排除中国和俄罗斯的投资影响等。它将旨在消除与不认同欧盟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关系中的欧盟经济安全风险。关键技术包括半导体、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收紧外国直接投资的审批规则、协调出口管制以及制定新机制来控制通过外国投资向欧盟反对者泄露敏感技术。

  中国认为此类经济摩擦是贸易矛盾,不附带任何政治元素。但欧盟却明晃晃地将价值外交的大旗打了出来,很明显,现如今中欧之间的对话并不在一个频道上,欧盟也很难真的能将中国的规劝认真听下去。

  在考虑中欧关系动态时,我们不应只关注近年来的事件。早在2010年代,欧盟就开始对中国通过政府补贴加速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计划感到越来越焦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欧关系开始变得复杂,因为欧盟与美国不同,无法在创新领域推行有效的政策。如果欧盟不对当前趋势采取一些行动,那么欧洲将失去世界市场的主导权。但中国也不会对这种无理行为做出让步,因为中国也需要维持科技、市场的良性循环,中国更不可能在俄乌冲突等问题上配合欧盟的立场搞价值外交。

  与此同时,中国仍然在努力改善与欧盟的关系,双边外交是中国比较喜欢的方式。法国总统马克龙于2023年访华期间,法国企业与中国14个不同行业的企业签订了诸多的商业合同,价值数十亿美元。中国领导人在今年五月初访问欧洲三国时,与法方签订了13项协议,这充分表明中国搞好中欧关系的诚意。

  近年来,中国一直以平等、包容的姿态与欧盟对话,在中国看来,这有助于防止中欧之间爆发贸易冲突,但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例如,2020年底,中欧好不容易就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的条款达成一致,但随后欧洲议会却因所谓新疆人权问题的决议而对中国实施制裁,并无限期冻结了《中欧全面投资协议》。

  这背后也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传统上,美国与欧盟的关系(尽管有起有落)一直是国际领域最牢固的关系。美国是欧盟在国防、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主要盟友,反之亦然。经济、政治、文化模式的共享,以及共同的军事联盟框架(北约),让欧盟对美国的依赖度极高,这让欧盟在某些问题上不得不屈从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加之欧盟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造就了中欧之间对贸易问题的不同认知。

  欧盟在过去、现在、以后,将贸易问题继续政治化的进程都不会停下。欧盟对美国的依赖和对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决定了其一定会在贸易问题、外交政策等大方向上与美国保持一致,这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欧盟能够摆脱美国,做到真正的独立自主,但目前来看,做到这一点,欧盟还尚需时日与努力。

  法德总统夫人被拍到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大笑,遭网友批评:“这不是一个说笑话和大笑的地方"

推荐新闻

关注官方微信